首页 > > 内容页

2023洱海论坛‖乡村振兴阵地战:让洱海保护带来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23-05-29 17:49:44 来源:环球网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到如今,学校已经在24个省市区的91个县市区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走进乡土中国深处,青年学生们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收获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启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长期以来,一代代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家躬耕大地写初心,从黄淮海到洱海,从石羊河到崖州湾,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书写了一曲曲“科学探索无止境,一片丹心为报国”的壮丽凯歌。

2021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院士和大理结缘。针对洱海治理难题,张福锁院士牵头组织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控与农业绿色发展全国研讨会,邀请国内专家聚集大理,共商洱海治理大计,一场洱海科技大会战的序幕就此拉开。

根据前期的调研和研讨,张福锁提出联合全国高水平团队,打一场洱海科技大会战。总体目标是:阐明面源污染根源,创建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挥协同的“大理模式”,打造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国家样板!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打好“三大战役”——洱海水质保卫战、高值农业攻坚战、乡村振兴阵地战。

张福锁团队“撒豆成兵”,一个个科技小院在洱海边上诞生。目前,已有14个科技小院拱卫着洱海;在乡村振兴阵地战中,逐步让洱海保护带来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一群学生:把思政课搬到田间地头

“从小生活在北方的我,一直觉得冬天就应是一片白雪皑皑。直到来到古生村,我才知道冬季还可以这般春意盎然。转眼间,我们这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高校的研究生在这座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白族村落已经生活了400多天。”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明阳,在古生村科技小院肩负着发展当地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每天都要进行“取样”工作。土样每隔一个作物生育期取一次,水样每次降雨后去径流桶中抽取径流液,大家经常混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印象最深的一次,去地里取样后赶上大暴雨。我们组师徒四人,一起推着三轮车在雨中艰难前行;雨水混合汗水把大家都浇透了,大家开玩笑说这就是现代版西游记的故事。

那段时间,他跟着老师,和同学们调查淹水情况,群众得知他们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时,都非常友善。那种信任和期盼的目光,让王明阳和同学们感到了温暖,也感到局促,生怕大家所学辜负乡亲们的期盼。

那一刻,这些年轻的学子们肩上,都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在白族村落已经生活了400多天时间里,王明阳和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努力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

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是世界难题。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截污控污,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水质向好的拐点一直没能出现,水质一直在二类到三类之间徘徊;一年中大约有一半时间为二类水,一半时间为三类水。

张福锁和他的科研团队在调查中发现,洱海流域农田养分盈余500公斤/公顷,入湖氮负荷约为1200吨/年,这些可能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这些氮磷盈余、污染负荷从哪里来?源头如何解析?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张福锁。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组织力量,像当年前辈们决战黄淮海治理盐碱地一样,治不好洱海就不走了!

为此,他特别聘请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杨林章研究员,与中国农业大学许稳副教授团队,攻克面源污染问题……杨林章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先行者,在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全国科技小院暑期培训

在杨林章的带领下,他们联合全国顶尖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家团队,在古生片区构建了“六纵七横”面源污染监测平台,开展村庄面源精准监控和农田面源全面调查,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全时空、全过程防控。

自去年4月份以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开展水量水质同步常规监测90多次、投入人员1000多人次,采集水样3000余个,获取水质指标20000个左右,监测数据50000余条。

“他们非常辛苦”,张福锁说,大理雨季降水多,每到下雨天,大家就全体出动,冒雨去田间和溪口取水样。“常常会在夜里,杨老师会在微信工作群里吼一嗓子,下雨了,快起来去取样。”师生们凌晨2点、3点起床,冒雨取样便成了家常便饭。

在师生们参与取水样的那段时间里,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插曲——有次,几个学生去溪口用瓶子吊取水样,被当地的治安人员“抓了个现行”。学生们啼笑皆非,抹着脸上的雨水说:“叔叔,我们不是来偷鱼的,我们是科学小院的学生……”

“不好意思,误会你们了。溪口这里危险,你们站到旁边去,我去给你们取水样。”听完学生们的解释,当地的治安人员非常感动。为表示歉意,他找来水桶,一步一滑地下到溪边,打水上来,给学生们取了水样……

“在这里实习的20多天时间里,我学到了过去20年没学到的东西。”冒雨取完水样,回到科学小院里,学生们换下湿漉漉的衣服,聚在一起谈论着彼此的感受。很多小女生在家里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但来洱海后,天天长在农田里,和群众同吃同住,不仅学会了洗衣做饭,还学会了照顾身边的人,感觉忽然间长大了很多。

苦心人,天不负!近一年来,张福锁带领的团队初步查明了面源污染源头,并建立起面源污染来源精准解析与系统治理模式,为下一步的综合治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2022年3月2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第一组副组长翟青,前往大理回访调研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在古生村科技小院听完张福锁团队的介绍后,他紧紧拉着张福锁的手说:“院士啊,你这个模式能干成事儿,能解决问题!”

一群老师:打造高值农业全国样板

沃野平畴,从苍山脚下一直延伸到洱海之畔。

古生村的田地里,划出了方方正正的田块。常规有机方案、绿色产品方案、有机优化方案、绿色生态方案……走近一看,每个田块前竖着一块牌子,上面详尽记录着试验目标以及油菜品种、施肥类型与用量等技术要点。这里,正是张福锁团队的绿色高值种植试验田。

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制约,古生村的群众种植的作物要么高值不绿色,要么绿色不高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福锁团队在古生村片区构建高值高效与污染防控协同的绿色高值种植模式。

绿色有机水稻种植模式试验田

“我们的目标是,将农田氮磷排放减少30%—50%,入湖负荷减少10%—20%,农田亩产值每年超过1万元。”张福锁介绍,团队在古生村片区以水环境安全阈值为卡口,以周年作物亩产值万元为目标,打造“水稻+”“烟草+”“周年油菜薹”等绿色高值协同的种植模式。

“强国先强农,农大做先锋”——这是所有科技小院的一句宗旨。

在洱海边的14个科技小院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大学的老师们,在带领学生们日夜关注着洱高值农业攻坚战的进展……

金可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校引进优秀人才,一直从事根·土互作过程的研究工作。自2022年3月1日起,金可默担任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教师,同时负责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以古生村为试点,开展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

张福锁在稻田分享丰收的喜悦

在洱海边的科技校园里,像金可默一样默默耕耘的农大战线的老师,还有很多——

徐玖亮,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优秀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绿色食品、养分管理与作物品质、功能性食品研发和农业全产业链优化。

丛汶峰,博士,毕业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目前,丛汶峰长期在大理州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开展科研创新与落地应用工作,担任研究院农业绿色技术与产业平台负责人,全面负责洱海保护与种植业绿色高值协同新技术创新与应用工作,推动流域绿色种植与高值农业转型发展。

“在去年首次进行的试验中,绿色高值模式首战告捷。”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正雄教授

介绍,他们基于洱海土壤、气候特征与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创制了水稻、烤烟、玉米、油菜、蔬菜等6个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建立洱海流域水稻绿色/有机、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控水高效利用三大模式。实现水稻亩产达808.8公斤,比常规种植增产31.7%,总增收1590元/亩。这种种植模式显著降低稻田径流污染物负荷,与常规相比,绿色生态优化模式减氮11%,减磷55%,磷径流排放减少50% ,COD排放降低52%。

“通过大家的一起努力,科研团队师生们从油菜、水稻、玉米,到草莓、莴笋、蚕豆,开展了多项种植试验,探索出了适合古生村发展的绿色高质高值的种植模式。”丛汶峰表示,我们要让老百姓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在绿色高质量发展上,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榜样,让全世界都来分享我们的经验,分享中国方案。

一群科学家:把论文写在洱海碧波上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张福锁非常关注乡村振兴。

奋斗在洱海边14个科技小院里的科学家们,一直坚守初心,践行着“把论文写在洱海碧波上”的理念,殚精竭虑地努力着……

云天化水稻试验示范基地测产

科学报国一直是张福锁的努力方向。2009年,张福锁团队在河北曲周县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小院”。2009年至今,张福锁带领团队师生每年200多天扎根农村,在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科技人员与农民一起搞创新,直接把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为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由他牵头创立的“科技小院”,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10多年的实践中,科技小院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政府、企业、农民、科技人员四位一体的平台,不断创新、不断应用。所以,它的未来还很广阔。”张福锁介绍,如今的科技小院,已经从原来一家一户手把手教农民新技术,过渡到服务整个农业产业。

“以前,是一户农民、一个村、一点点去改变。现在,仍然是直接面对农户,但却会连接更多的领域,比如可以联合政府、企业,带动一片地区,让整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有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加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让更多的农民增产增收。”

张福锁说:“农业生产的水平提升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收,农业现代化一步步推进,这是我们不变的目标。”

当前,科技小院正致力于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侯勇介绍:“在前端,我们以智能匹配土壤、气候等环境的理念,研发和推广绿色智能肥料;在终端,我们的目的是生产出品质好、产量高的绿色优质产品。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

在更长远的未来,张福锁还有一个“乡村振兴科技小院”的目标: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振兴,还有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这些内容都可以融合到科技小院的发展中,让科技小院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到农村去、到生产实践中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为农业增产增收做贡献,这是科技小院的初衷,也是特色。”张福锁说,如今科技小院迈入了新阶段,开始肩负起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

古生村科技小院是全国首个进入3.0+版本的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是3.0+版最核心的任务。眼下,张福锁正在带领团队依托古生村科技小院,打响洱海流域乡村振兴阵地战。

古生村科技小院成立一年来,师生们围绕洱海保护和群众增收,全面助力古生村生态、文化、人才振兴。他们在村里开展20余场居民用水和垃圾分类等科普培训,向群众普及环保知识,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开展电商直播和培训,挖掘和打造村落能人,打造古生村“头雁”带动群众致富,助力生态和产业振兴;组织群众农耕文化和文娱活动,对古生村100余户古院落、土木结构进行调研,挖掘白族的“生活生态”,打造古生村文旅亮点,弘扬民族文化,助力文化振兴.

这一年,在科技小院的带动下,古生村各方面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以前,村里只有我这个小店卖点烟酒副食品。但是,当时,5元钱以上的香烟从来卖不出去;现在的情况则是,低于10元钱一包的香烟卖不出去。以前,村里只有一家小餐馆,还冷火秋烟的;现在村里开了一片的餐馆,家家生意兴旺,有时候就餐还需要提前预订。”

古生村历史文化深厚,在乡村振兴建设中,乡村旅游业逐步发展起来。从古生村的群众口中,我们看到了这个村子的变化。以前,村里基本上没什么旅馆,随着科技小院的建设,大批高校在校生来到洱海边上,和群众同吃同住。每人每天支付给入住的群众家70元,其中40元是住宿费,30元是跟着群众就餐的费用。一年来,带动古生村群众收入500万元。

这一年,古生村的群众知道了“民宿”这个概念。随着科技小院的发展,暑假期间来洱海的高校学子会越来越多,综合带动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5月27日下午,到大理州参加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率队,赴古生村考察调研科技小院,实地了解洱海科技大会战情况。在考察后的座谈会上,钟登华对古生村科技小院的科研工作表示了充分肯定,勉励同学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农大人“强国先强农、农大做先锋”的坚定信念。

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同钟登华一行来科技小院参观的,还有企业方的代表。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国丹表示,中国城乡控股集团一直在践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今天在洱海治理中,看到了科技小院发挥的作用,从根源上解决了污染问题。因此,希望通过这次“洱海论坛”,将国企和产业融入其中,形成发展合力。(文/张密 张洲 图/大理州委宣传部)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体育日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2022016517号-29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